广东清远

 

    清远是北江河畔一座美丽的江滨城市。全市范围位于广东省的中部偏北地区,东邻韶关,南接广州,西连肇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界湖南,拥有丰富的旅游、土地、劳力、森林、矿产、水力等资源优势。

 

    全市现辖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清新县、佛冈县、清城区等5个县和1个区;并代管连州、英德两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391.3万。市区人口30.55万人,流动人口10万人。

  

    清远市是省内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民族地区包括连山、连南俩自治县和连州市三水、瑶安以及阳山县秤架等3个民族乡,总面积3130平方公里,人口32.1万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和总人口的16.4%和8.4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02188人,分别占全市和民族地区总人口的5.22%和62.98%。

 

    其中壮族74648人,瑶族123043人,苗族1364人,其余4133人分别属于畲、回、满等35个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加快。

 

    清远是一个发展比较早的岭南古邑。秦代定名为冽江县,取其河多秀丽,江水澄清之意。汉代改为中宿县,隋朝改称清远县。

 

    198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为地级市。清远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和粤北山区的结合部,距省会广州仅64公里,为港澳地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与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向内地辐射的中间地带。

 

    全市境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贯穿南北,并与大小北江组成四通八达、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素有粤、湘、桂“三省(区)通衢”之称。

 

    随着广州市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建成,清远交通将“海、陆、空”齐全,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国内、国际的交通往来更为方便快捷。

 

    清远建市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珠三角后花园”魅力日益增强,生物、医药、陶瓷、建材、能源、纺织、化工等工业产业初具规模。1992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1996年9月,被国家体改委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目前的清远是一个蓄势待发、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是一个充满商机和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城市,是人们新的创作 在清远有三大bai习俗,也可以说是有三du大特色,就是“一漂二泡三zhi叫鸡” 当地人比较dao喜欢说的话第一:"叫鸡",第二:"飘一飘",当然这不是说的一些色情类的,而是当地人的一种土话 飘就是漂流。

 

    再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英德东乡的风俗: 当年全村谁家生了男孩,谓之为添丁! 全村当年有生儿子的人家要负责主持当年所有仪式! 仪式包括:请全村人饮添丁酒、开元宵舞狮拜门、清明后的祭祖活动!

 

    饮添丁酒: 大年初一的晚上要请全村的叔伯老侄在祠堂喝酒! 当天下午要在祠堂将黄酒煮好!

 

    晚上还要将花生之类的作为送酒食品摆上, 全村人吃过晚饭后就陆陆续续到祠堂参加了, 看大人猜码斗酒、小孩子喝酒奖花生、放灯花炮竹! 一直要闹到十二点多!

 

    元宵舞狮拜门: 正月十五,全村各家各户按规定上交一定的菜钱, 还要交大米、木柴之类的。

 

    当年添丁的人家负责当晚的晚餐,当然晚餐是在祠堂煮的!(我们那的祠堂一般有厨房的) 五点多时就每家一人到祠堂就餐, 吃过饭就开始舞狮到每家每户拜门了,当然还要打锣打鼓的! 按照每年定好的顺序全村各家各户拜完后都到后半夜了!

 

    然后在祠堂的厨房煮好鸡粥做宵夜! 清明后的祭祖: 全村各家各户按规定上交一定的钱, 还要交大米、木柴之类的。

 

    当年添丁的人家负责主持买菜、买鸡及祭祀用的用品, 吃饭是在祖坟的地方的!

 

    当然祖坟有好多,像我们有六百多人的村,要用一个星期才能祭完! 小时候我们还小时很喜欢去参加这类活动! 全村每家都有人参加, 几十人在一起分菜,八个人围在一起在野外就餐真的好开心!

 

    只是现在只能生一个小孩子,还不一定能生到男孩!所以到我们这一代只有一次当父亲的机会, 能当作新添丁户亲身参加几十年来老祖宗定下的这些仪式真是难得!

 

 

 

 

 

 

 

 

 

 

 

 

 

 

广东韶关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

 

    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

 

    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

 

    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 表现得维妙维肖。

 

    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长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鼓身用沙桐木制成。

 

    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 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瑶胞的“跳王”风俗散居在粤北连山、乳源各县的过山瑶同胞,有一种“跳王”的风俗。“跳王”又叫起歌堂,或称“调旺”,即一调就旺,越跳越旺盛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一种叩神还愿的仪式。

 

    瑶胞非常崇拜盘古王、唐王和狗头王,把他们奉为瑶族的祖先。盘古王就是传说中“开天地”的那位英雄,他不但是瑶胞的始祖,也是汉族的始祖,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唐王是指唐朝盛世的圣明君主,实际上也是借唐来泛指我们民族的先圣。 狗头王即宋代的开国之君赵匡胤。

 

    瑶族有两首民歌反映这一事实,现录于下: 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既不行;大哥船头急许愿,唐王相救正太平。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船不游;大哥船头急许愿,大船悠悠州过州。

  

    这两首民歌,虽然语言比较粗糙,但朴实无华。歌中大意说瑶族有十二姓,从外番过海而来,遇险许愿,才为唐王相救,平安抵岸。现在瑶胞的确还有盘、房、邓、李、沈、唐六大姓,罗、龙、王、冯、赵、钱六小姓,共十二姓。这十二姓瑶胞,不忘救命之恩,叩神还愿,唱跳一番,这就是“跳王”的起源。 后来,凡是叩过盘古王和许过愿的,应验后都要“跳王”还愿。

 

    比如遇到几年禾谷不丰熟,或家人小孩有个三灾六难,就叩盘古王许愿,以后年成转好,病去灾消,就要“跳王”还愿。

 

   “跳王”自1958年停止,1980年后陆续有所恢复。从民俗的角度看,它不是单纯的迷信活动,还有纪念、祭祀和契约的性质,反映了瑶胞格守诺言的美德。 

 

    瑶胞的婚俗曲江、乳源等县,散居有部分瑶胞,称为“过山瑶”。瑶族社会的家庭组织,实行父系小家庭制,子女结婚后多数分居,另行组织新家庭。其家庭成员一般包括夫妻及未婚子女。

 

    夫妻之间比较平等,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普遍早婚,离婚和再婚现象亦较普遍,但一般不受歧视。“过山瑶”的婚姻大部分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女方还要接受一定的聘金。